"洋泾浜"是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4 13:39:03

洋泾浜
(yáng jīng bāng )
洋泾浜,又名西洋泾浜。系黄浦江支流,浜身蜿蜒曲折,西入周泾(今西藏南路),即今延安东路自外滩至大世界路段。洋泾浜因通洋泾港而得名。明永乐初,黄浦江水系形成后,浜分东、西两段,境内浦东段为东洋泾浜,浦西段称为西洋泾浜。清乾隆后,因沿浦筑上塘,浦东段不再通水,后逐渐淤塞。从此,浦西段便不再冠以“西”字,直呼洋泾浜,浜旁全是田野旷地,其间有弯弯曲曲的泥泞小道和水沟。
后来洋泾浜是变指带有其它语言(通常是使用者母语)特色的语言,因原上海滩一处靠近租界的地名而得名(以前特指是华人、葡萄牙人和英国人在中国从事贸易的联系语言,现已泛指)。在英语中,等义的说法是皮钦语(pidgin)。
从纯粹语言学的观点看,只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阶段,指在没有共同语言而又急于进行交流的人群中间产生的一种混合语言,属于不同语言人群的联系语言。皮钦语一旦作为母语传递,成为一个社会交际语,它就开始逐步扩大词汇,严密语法,迅速发展丰富起来成为共同交际语言或独立语言。
产生条件
大量移民迁入和殖民,移民迁入的情况,当地人和外来者交际过程中彼此在语言上妥协而产生的一种能使双方勉强沟通的交际语言,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并带有本地语法的痕迹;殖民的情况,殖民者与来自不同独立语言区之间的劳工,通过出现信息交流而产生。
民族、国家的邻界接触,这种皮钦语带有各自民族语言的特点,如青海黄南自治州同仁县五屯镇有2000多人使用的一种汉藏混合语,即所谓的皮钦语。
间接接触,远距离的经济、文化交流。
发展
不同语言密切接触的结果一般是经济文化地位相对较高的一种语言经过多语共存而逐渐替代经济文化地位相对较低的语言,但在有些社会条件下也会产生语言混合,甚至出现所谓的皮钦语,这种混合语经过长时间演变,可能形成一种语言。现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数百万人依靠皮钦语作为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巴布亚新几内亚等海岛国家或沿海国家,皮钦语具有官方语言或半官方语言的地位。克里奥耳语的产生就是皮钦语发展典型语言。该语言源自十七世纪后的非洲、美洲某些地区殖民统治者的种植园里。由于种植园的劳工来自彼此不能通话的不同部落,不仅他们与殖民统治者之间没有共同的语言,就是他们之间也无法用自己的语言沟通。